时至三伏,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人一动则汗如雨下,燥热也容易引起心情不畅,肝气郁遏,更加剧汗液分泌。
相对成人而言,婴幼儿的汗会显得特别的多,吃饭、玩耍、睡觉等,几乎随时都汗流浃背,出汗有生理与病理之分,是人体常见症状。
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小儿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小儿病理性出汗
病理性出汗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更易见汗症,且常常为疾病的主要症状。日常门诊中,每日都会有数例多汗疾病患者,而且情况少有相同,可见小儿汗症极为多见及多变。
现代研究表明汗液中含有钠、钾等电解质,过多的出汗会导致小儿体液电解质失衡,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者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对小儿汗症尚缺乏有效的治疗,祖国医学在此往往能体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种出汗病症分类及表现:
中医学把汗症分为自汗、盗汗、战汗、脱汗及黄汗。
自汗是随时都出汗,运动过程中,汗水量还会大量增加;
盗汗是睡觉过程中出汗;
战汗主要发生在发热患者,具有全身战栗而汗出的特征;
脱汗主要见于急重患者,全身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有亡阴、亡阳等危重见症;
黄汗则主要见于黄疸患者,汗如黄柏,染衣着色。
小儿汗症以自汗和盗汗最为常见常见。
出汗的原因
心阳温煦、调控脏腑,脏腑方可正常运作,食物入于胃,经过胃之腐熟,脾之运化,变成水谷精微和津液,转运于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液,再由肝之疏泄职责,条畅气机,使汗液经玄府(汗孔)正常排出。
换言之,人体一切热量来源都是食物,食物吃下去之后,经过脾胃的消化,转化成各种营养输送到肺、肾等器官,供人体消耗使用,然而家长们常会担心孩子吃的不够多,加上孩子本身爱在饭后吃些零食,所以就造成了体内热量过多,这多余的热量一则由皮肤排出,即出汗;当皮肤不足以全部排出多余热量,就会引发发烧、扁桃体炎等病症。
出汗病症的辨与治
1、心
汗为心之液,心如果气血不足,就不能正常足量的吸收津液,不能被吸收的津液外泄就成了汗。正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所说:“汗为人身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心脏气血亏虚,功能异常,津液排泄的量与心脏需求量不匹配,所以就会汗多。但是因为婴幼儿普遍心脏功能强盛,因心气血不足引发的多汗病症比较少见。
2、肝
肝脏主要功能是代谢,肝脏在中医学中属阴,需要阳气补足,如果肝脏气血不足,肝就失去柔润,代谢功能不受节制,津液水分运行异常,出汗就偏多。小儿绝大多数为肝脏功能亢奋,代谢调节失常,气血供应絮乱,导致出汗无度。这种类型多汗症常见于脾气暴躁的患者。
3、脾
脾胃是消化主要脏器,是热量的来源地。《素问?评热病论篇》中记载“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总的来说就是汗液来源于脾胃消化的食物,脾胃功能正常,才是汗液排出的根源。脾胃功能正常,才可以让汗液排出规律正常,脾胃消化的营养供给全身五脏,让五脏共同协调发挥作用,方可使汗出适宜。
小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饮食常不知节制,常常会出现饮食积滞,加上小儿“脾常不足”,积滞的食物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蕴,津液易外露而致汗,并且小儿纯阳之体,容易产生湿热,湿热特别容易引起多汗。另外,小儿又喜欢吃湿热类的食物,脾脏本身喜燥恶湿,湿邪又遏制脾脏功能发挥,使脾固摄津液能力下降,汗液就无节制的排出体外。
4、肺
肺主皮毛,并且是皮肤保护伞,容易受到外界损害,风寒暑热等毒气与人体正气在皮肤表面相遇,津液携带正气在皮肤表面与这些毒气相抗,汗液随着正气排出体外。小儿“肺脏娇嫩”,肺气多虚弱,气虚就无法调控皮毛,汗孔开闭失调,汗出不止。这类多汗症多以自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项背为主,患儿平常比较容易感冒,可以服用适量玉屏风散调节治疗。
5、肾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小儿“肾常虚”,肾脏阳气不足,功能絮乱,体内津液代谢失去平衡,汗液不受控制的排出;肾阴虚不能涵阳,阳亢就会将津液蒸发到体外。肾阴虚症多以盗汗为主,出汗部位以项背为主,手足心热,可服用适量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多以自汗为主,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这种症状常见于久病体虚的患者。
典型病例
患儿张某,男,10岁。初诊,因“遍身汗出不止1个月”就诊。常见症状为不分昼夜的流汗,以胸部流汗为最多,活动后流汗加剧,无恶寒发热等不适。在当地医院查微量元素、骨碱性磷酸酶及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患儿体胖,性格内向,平素喜食肉类,无节制,家属告知平日经常给其服用小儿营养液、口服健脑液等之类的补品。问询检查后知精神状态比较好,晚上磨牙,睡觉睡不安定,有口臭,纳佳,小便发黄,大便臭,舌红苔黄厚腻。这就是湿困中焦,脾胃食积症。应该用平胃散为主,酌情配消食疏肝的药物。
处 方:陈皮、茯苓、苍术各9g,厚朴、郁金、佛手、焦山楂、建曲各6g,黄连2g。予4剂,日1剂。一个星期后二诊,患儿出汗量明显减少,夜间磨牙减少,无口臭,二便调,眠可,继续予上方加减,去黄连,予3剂,患儿汗止。
常克教授语—病源绝不单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会给小儿进食补品,乱用补品使小儿胃肠雍盛,补品又多为生湿热之物,湿热困遏脾土,阻碍正常运化,同时热邪逼迫津液,汗液外出。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追寻感官刺激,饮食趋于辛辣居多,此类食物容易产生湿热阻碍脾脏功能,并且小儿纯阳之体易形成热性体质而出现汗证。现代生活小儿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人溺爱,骄纵成性,稍拂其意,就会哭闹不止,致其心情不畅,而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木克土,脾运受阻,湿邪酿生。
伴随精神文明进步,家长更加注重子女的文化学习,繁重的文化课余,小儿奔走于不同的补习班当中,天性被压抑,心情不畅,肝气郁遏,同时长久缺乏运动,腠理疏松,肺卫不足。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气温每年都在升高,小儿纯阳之体容易出现蒸汗外出。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而致肾虚不足而致汗证已经少见。由此观之,五脏皆可令人汗出,现代生活背景下以肺肝脾病变多见,但脾胃为汗液生化之源,较易受现代生活影响出现功能障碍,故而脾胃更易令人汗出。
自古汗证多以阴阳而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小儿汗证自汗与盗汗同时可见,虚实同在,仅以阴阳而论不易临证治疗,从五脏而论之较易。本例中患儿乃是痰湿体质,结合舌脉、饮食习惯及不恰当的进补导致汗证,病位在脾胃。小儿汗证治疗应追本溯源,以汗证产生的根本脏腑脾胃为主,同时受现代生活背景影响,小儿或脾胃不足,或湿邪困脾,热邪内生,或脾胃食积,总以运脾为主,从根本入手,佐少许疏肝之药,可见显著疗效。小儿汗证治疗不要拘泥于自汗与盗汗之分,或者家长所诉种种“虚”像,要更多的收集其他症状,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更不能忽视现代生活背景对小儿的影响,因时因地制宜。
改编摘自常克教授 2013年06月发表《浅谈小儿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