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情来了要接招
过了就不再纠缠
佛家有一句话叫做 “事来则应”——事情来了之后,我该怎么应对就应对;但是 “事去不留”,事情发生后,我不再去纠结、不再去执着、不再去患得患失,它是这个意思。
那你说什么事情来了,反正我都看不破,我也不理它、不管它,那你说你跟那个植物人有什么区别?把自己搞成一个傻子?!但是有一点,你不能带情绪、不能用你那种偏执的思想去处理一件事情。
你要站在一个什么呢,旁观者的角度,你非常冷静,不带情绪,不带偏见,这个能不能做到?那么这样子之后,你的心非常的静、非常的稳。所以由静生慧,你的智慧就起来了。智慧起来之后,你就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这个事情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去看热闹的。大家都说这个事情该这样处理,你看得很清楚。为什么,因为你是旁观者,对不对?旁观者清嘛!
为什么旁观者清呢?因为他没有直接的关系。跟他的利益没有关系,跟他的情感没有关系,那么我们真的遇到什么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能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这个是考修为的时候,是这个意思。
如何开智慧?
把自己变成旁观者
你学佛不是让你学成一个傻子、学成一个呆子,不是这样子。学佛你要开智慧。因为你最终大乘佛法的话,你要入世,你要普度众生,你要去帮助众生的。你帮助众生,你怎么帮助?那你就要用你的善巧方便,用很多那种技巧,用好多套路,用很多那种谋略,用那些去做。但是你所有这些出发点,你不是为我,不是自私自利,所以你的格局就大嘛。那么这个时候你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来了。
那么怎么来体会什么是“观”?就是我的刚才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旁观者,我们看热闹的,我们就是去看热闹的,你看热闹的,你反而比当事人看得清楚!过后我们都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傻、这么蠢?他实际上,他是当局者迷呀!旁观者清——为什么旁观者清呢?因为你就是一个观众,你就有观照的智慧。
就比如说刚才你说你在诵经的时候,你其它念头生起来了,因为你这个时候,有一个观的意境在里面了,因为你有一个观照的觉悟在里面,你知道你这个念头起来的东西,这个就是你的佛性(在起用),但是你那个佛性太短暂了,灵光一闪,又被淹没掉了。就是这种。
所以我们要找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修禅要明心见性,对不对?见的是什么性?见的就是这个,就是你的灵明觉知啊,你的觉知力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