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药副作用小、疗效好,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中药来治疗疾病、调养身体。但是一碗黝黑黝黑的汤药里掺杂着各种味道,酸懵苦涩,还没喝,看着都已经快吐了,更别说小孩子了,那么面对小孩喝药难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下面全医儿科医生段亚飞老师就为大家讲解怎样给宝宝喝中药
段老师说到对于喝中药,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就曾提到:“药饵尤当慎”,说明了在古代婴幼儿的调理保健是多方面的进行,中医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药物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式,不是仅仅只有喝中药。
像3个月内的新生儿,常常是因为湿疹、皮肤炎来看中医,通过中药药草浴、中药外用药膏、中药痱子粉等就可以提供给宝宝安全的治疗方式。
对于6个月以后的宝宝,开始吃辅食后,容易出现感冒或流鼻涕的症状,可以根据剂量给小孩开一些中成药,同时家长还可以配合使用婴儿穴位按摩的方式来做日常保健。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通过给婴儿“捏脊”预防积食。
目前,有关儿科疾病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是在甲骨文,有关儿科的文字记载有「龋」、「子病」、「不乳」等,都证明了在两千年前医家已经观察到新生儿到孩童生病的状况。而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也证实了当时的医师也观察到了婴儿的体质和大人不同的特点。
“医圣”孙思邈曾记载:“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就是说婴幼儿生病使用中药治疗,要注意剂量不能太多,少量药物就可以起效。

对于6个月到1岁的孩子,胃容量较小,药物应浓煎至50~70毫升,每次10毫升,分5~6次喂服。如果能喝小米粥或糊糊,可以少量多次掺在稀米糊里喂,减轻其口部刺激感。
对于1~3岁的孩子,此时对苦味很敏感,如果米糊法不管作用,可能需要被动给药,可以一位大人固定其四肢,另一位将小孩抱成半卧位,使小孩头部向上,用勺子盛满药后,塞进小孩舌后部,直至被迫咽下后再将勺退出,汤液尽量浓缩,不要太多。
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大人的意思,这时可以循循善诱,耐心解释,不要打骂,劝其将喝的药少量多次服下后,可适当给予口头或物质奖励,使其形成好的服药习惯。
以下几点是一些服药的经验:
1、煎药用水无需太多,煎出的药量大约小碗容量的三分之一量即可。
2、如果自己煎药控制不好药量的话,可以选择免煎剂或中成药颗粒剂。
3、喂药时要注意避免将药液与果汁、母乳、牛奶等混在一起。
4、3岁以内的小孩如果是感冒或腹泻,还可泡脚,通过脚部皮肤吸收,达到疗效。
5、如果大夫开出的是中成药,一般都会有矫味剂,味道较易被小孩接受,注意冲泡时加少量开水,融化即可。
6、被动喂药时千万不要捏鼻灌药,否则易使药物呛入气管,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
以上就是关于小孩子不喜欢喝中药,儿科医生段老师分享的小妙招。不过在这里小编可以为大家介绍一种不用吃药也能治疗小宝宝疾病,还能调理身体的好办法——小儿推拿,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一定了解。

全医堂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用人群: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落枕、惊风等。对小儿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所以宝宝不喜欢喝药,可以试试小儿推拿哦。想了解更多养生自信您可以关注全医堂:quanyitang_999微信公众号哦。
咨询电话:028-69953520、87070812;
全医堂金沙馆:青羊区金阳路51号;
全医堂双楠馆:武侯区武侯大道双楠段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