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为什么总是被说体内湿气重?全医专家告诉你

来源:   发布时间:2017/8/12 13:42:17   浏览:2824
为什么一到了初秋体内湿气就加重?
为什么一看医生就说体内有湿气?
为什么体内会有湿气?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全医堂,中医养生,艾灸

那么湿气怎么来的,又应该怎样治疗与预防呢?下面全医堂针灸推拿中心主任宋琰老师就为你介绍,湿气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好的祛湿办法?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体内的湿气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
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夏天的时候小编还分享以“热”养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现在,虽然已经立秋了,但是气温依旧炎热,很多人还是不注意的狂吃生冷的食物。就是这个时候还吃生冷的东西最易形成湿气,因为立秋后早晚的温差是真真的有巨大变化的。

全医堂,中医养生,艾灸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湿?如果最近两周内常有以下表现,就说明体内有湿需要治疗了。
一、头部沉重四肢乏:湿性重浊,其特点就是沉重,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怒,烦燥。
二、口中发黏舌苔腻: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中发黏。
三、胸腹胀满小便不畅:湿为阴邪,易滞留脏腑,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脾胃功能失常。湿邪停于下焦,则小便短少而不舒畅。
四、下肢浮肿便溏泻:常表现为下肢浮肿,朝轻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滞,便完后感觉不爽。

五、脚缝痒,起水泡甚至溃烂。

有什么办法既可以除湿又可以调理身体呢?宋老师推荐——艾灸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2、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3、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全医堂针灸推拿中心
由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宋琰主任,以及刘红旗、陈薏凤等经验丰富的医生组成,除了在艾灸、拔罐、刮痧等了理疗方面得心应手,在各型肥胖;内分泌失调;面色不华、黑眼圈;产后恢复;黄褐斑、慢性荨麻疹;盆腔炎;乳腺增生;不孕不育等;青少年埋线增高等方面都是大家值得信赖的。
那除了这种理疗除湿的办法以外,还有那些在平时生活就能做到的小妙招呢,以下就是宋老师的推荐:
1、喝薏米红小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其色红,红色入心,可补心养血,古籍中记载“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食用赤小豆有减肥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同时,它还有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关节疼痛者,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尤其适合强脑力劳动者及中老年人。

全医堂,中医养生,艾灸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方法。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环境下,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也就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适当午睡
过度劳累会损伤气血,加重身体的水湿内停,因此需通过午休对身体进行调理。
4、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少盐,帮助肾排水。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食用过量。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全医堂,中医养生,艾灸

5、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尽量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除此以外,对水分的摄取也应当适量。
以上就是这次小编带来的全医堂针灸推拿中心主任宋老师分享的体内湿气重的原因以及有效祛湿的办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或许你的转发会帮助更多的朋友哦。
想了解更多养生咨询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quanyitang_999。
电话:028-87070812、69953520。
全医堂金沙馆:青羊区金阳路51号;
全医堂双楠馆:武侯区武侯大道双楠段44号。

温馨提示:您可以参考全医堂中医馆的信息,但是这不能作为您最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根据我们统计:95%的全医堂顾客进行了前期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