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气温真是刷刷往下降,很多人都已经穿上外套、长裤了。虽然冷却是就应该要加衣服,不然生病了也不好,但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吧。

所以现在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全医堂名老中医付远忠教授为大家分析的怎样正确的“春捂秋冻”,既让大家正确的养生又不让大家理解错误而生病。
付老师说到“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过多过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因热伤风而感冒。也会使身体缺失对冷空气的逐渐适应过程,导致抗寒能力降低,从而使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主动调节功能降低。等到了数九寒冬的时候,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就会过度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趁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应该冻着点,衣物要慢慢地添加。
但是“秋冻”并非适宜所有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等特殊群体,并不适合低温,“秋冻”于身体无益。
付老师不能盲目坚持“春捂秋冻”,温度进一步降低,就应该适当增添衣物了。另外,早晨和晚上温度一般比较低,也应该适当增添衣物。那么哪些人不适合“秋冻”呢
1、慢性肺病患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3、胃肠病患者
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卫外防御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4、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那我们在“秋冻”是有些部位是不能冻,还需要捂的呢?
肚脐
肚脐归属任经,对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人就别指着被子护肚脐了,还是穿上睡衣更保险。
后背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
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凉席的赶紧撤下来。
双脚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头部适宜保持相对低温,而足部应注意保暖。脚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阳经的起点,掌管着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受风着凉自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
以上就是这次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付老师分享的关于“秋冻”的注意事项,所以该加衣服的就赶紧添加了,不要只想着秋冻可以养生就忍着,结果生病哦。
想了解更多养生咨询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quanyitang_999。
电话:028-87039916、69953520。
全医堂金沙馆:青羊区金阳路51号;
全医堂双楠馆:武侯区武侯大道双楠段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