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为什么你总忍不住要生气?原来你不懂得“无我”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6 15:09:17   浏览:6158



引言:


在生活中,当遇到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言语时,我们总是忍不住要生气、伤心,甚至可能大发雷霆!尽管医生常常告诉我们:经常生闷气、发脾气对身体不好,还会诱发肿瘤!可我就是想怼回去,就是要生气!咋办呀?

让我们来读读何老师这篇文章。也许你会会心一笑:原来那些让我生气的人和事,早已经如梦幻泡影,甚至连我生气本身,也就是梦幻泡影而已!



01


       各位朋友好!“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句经文来自金刚经,是金刚经中最重要的句子之一。字面意思是说:如果某一位菩萨真正通达了无我、无法,那么这样的菩萨才是真正的大菩萨。
       通达——通:指联通、理入;达:指到达、行入。明白这个理,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后你才能够达到你所认识的这个理,也就是:知行合一。
       无我法——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无我,一个是无法。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讲:言无我者,略有两种:一者补特伽罗无我,二者法无我。其实就是无我、无法。

       

02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无我”。 
       “无我”对应的是有我,有我就是我执、也就是自我的执着。
       在当今社会,我执现象表现的特别突出,譬如:
       在团队中,领导、老板害怕有不同意见、害怕有人唱反调;
       朋友聚会中害怕丢面子;
       明明有些话不该说、不能说,可处身于那样的环境中,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不该说的话就从口而出了; 
       你讨厌的人,背着你说你的坏话,于是你便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
       你受了委屈、冤枉,考虑到结果,便一直忍着。
       ……
       以上所有的根源,都源于自我的认知、自我的一种执着。坚持固有的观念,也叫做一种执着。

       而佛法、禅宗讲究的是破除二元的对立,就是在真理面前,实际上是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没有真或假、没有高或低、没有内或外,所有相对的事物,都要打破。

       有对立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纠结、有纠结就有烦恼,一个个的问题就生发出来了,最后就清净不了了。
       明白道理后,就需要减轻我执。
       减轻我执之前,先看一个案例: 
       《寒山拾得忍耐歌》: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多多少少上述的情况,被诽谤、被欺骗、被羞辱、被笑话……只是轻重不一而已,而看到弥勒菩萨处理事情的方法似乎看起来觉得特别可笑,但这就是圣者破我执的方法。

       其实,破除我执最简单的衡定标准:人我平等。
       也就是说,你对地位比你高的人是,是否平等,对地位比你低的人,是否平等;对陌生人是否平等;对讨厌的人是否平等。 
       慧律法师曾说:一定要通达空性和实相,否则忍不下来。
       缘起性空,身边所有的人或事,都是因缘生法,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寒山拾得忍耐歌》中“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也就是说,因缘发生了变化,条件发生了变化,你所误解的东西,真相就呈现出来了。 
       关于破我执——何老师的经验分享:
       1)当下念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转移疗法。正能量的加持。一直念到忘记事情本身 
       2)观想违逆我的人,都是菩萨。
       所有误解我的人,所有给我制造麻烦的人,都是菩萨,都是来成就自己的,遇到的困难越多,成长的就越快。
       人生中很多的困难,例如:我的面子、我的感受、我的情绪......其本质都是如天空中的浮云,转瞬即逝、瞬息万变的。这正是“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既然如此,何必纠结、发脾气呢?
       其实,这也是佛家“无我”思想的现实运用意义之一吧。


03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无法”。 

       和“无我”一样,我无存在我执,无法也存在着法执。

       在生活中,不管男士还是女士都存在着法执,但女士往往表现的较为明显。

       比如:女士对品牌、名牌包包、名牌衣服、名牌首饰、喜欢旅游、喜欢美食的人等。

       法执就是说对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他的一种执着,这实际就是二元的对立分别,让我们颠倒。
       而破除法执最简单的衡定标准:染静平等。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例如:
       一些具有洁癖的人,生活十分讲究,出去住酒店,觉得这也不能用,那也不能碰,在外人看来,做法似乎太过了一些;
       某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对于买车也是有诸多要求:要买什么价位、要买什么品牌等等;
       而对于修行的人来说,非要去终南山闭关、非要到五台山闭关。
       ……
       上述的种种现象都称为“法执”,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缺少了一种染静平等的情怀,染静产生了二元对立的分别心,诸多烦恼便由此而生了。
       其实不管是法执也好,还是我执也好,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分别心。

       由此看来,所谓客观存在的一切人、事、物,其本质也不是永恒不变,甚至可能是分分秒秒变幻不停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对它的计较、执着、生气,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也许,这又是佛家“无法”思想的现实运用意义之一吧。


本文据2019年11月11日,何老师《金刚经》与身心调养智慧(第六期)线下讲座音频整理编辑



附件——



想了解更多情绪管理的诀窍,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请务必备注:我想学习情绪管理诀窍)↓↓↓

温馨提示:您可以参考全医堂中医馆的信息,但是这不能作为您最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根据我们统计:95%的全医堂顾客进行了前期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