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诊时间:2019年3月18日,因“下腹部疼痛不适1月余”前来就诊
既往病史:盆腔炎
自述情况:1月前劳累后出现下腹部疼痛,伴带下量偏多,色微黄,无明显异味及外阴瘙痒,情绪焦虑,烦躁易怒,平素月经规则
LMP(末次月经):2019.03.06,量中,色红,夹血块,轻度痛经,经行7天净
刻下:经周13天,带下量中,下腹部疼痛不适,右侧较显,纳不香,夜寐尚安,大便偏溏,日解1次
查体: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
生育史:1-0-1-1(工具避孕)
予妇科检查示:外阴已产式,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常大,活动可,右侧附件区增粗增厚,压痛(-),左侧附件未及;白带常规、阴道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疗方案: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
柴胡10g 当归9g 制香附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红花6g
茯苓15g 山药10g 续断10g
枸杞子10g 炒黄芩10g 忍冬藤10g
莪术10g 皂角刺15g 生黄芪15g
太子参10g 延胡索10g 芡实10g
服用方法:14剂,一日1剂,400ml水煎煮,早晚分服。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对本病有基本了解,解开心结,消除焦虑情绪,树立战胜本病的信心。
二诊(2019年4月8日):
效果:自诉药后下腹部疼痛及焦虑情绪较前改善,带下量减少
LMP(末次月经):2019.04.06,经行如常,纳寐可,便溏,日解2-3次
治疗:考虑患者正值经期,且大便溏,效不更方,前方去芡实、忍冬藤,莪术,加鸡血藤15g、炒白术10g、炒白扁豆10g、炙甘草3g,14剂。
三诊(2019年4月17日)
效果:诉下腹部偶有隐痛不适,烦躁焦虑不显,纳寐、二便调畅
治疗:继服03.18日方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慎起居,节饮食,畅情志。
按语:该患者既往有盆腔炎病史,以下腹部疼痛,带下量偏多为主苦,情绪烦躁焦虑,结合妇科检查,考虑为肝郁气滞血瘀引起。患者素焦虑,情志不扬,肝失调达,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冲任胞宫,不通则痛,故见下腹部疼痛不适,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故见纳不香,大便偏溏,舌苔脉象皆为佐证。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辅以健脾助运。方中柴胡、香附疏肝柔肝,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气血冲和,疼痛自除;当归、赤白芍、红花活血调经,化瘀止痛;莪术、延胡索行气止痛;炒黄芩、皂角刺、忍冬藤清热利湿,祛瘀通络;山药、续断、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之余又可柔肝解郁;生黄芪、太子参、茯苓、芡实健脾助运,利水渗湿止带,配合心理疏导,调畅患者情志。二诊患者症状改善,月事时下,且便溏明显,酌加炒白术、炒扁豆增强健脾补中之效,鸡血藤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继予初诊方口服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