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将至,不少人又双叒叕出现了这样一些症状:
本以为自己是得了什么病吧!可到医院检查,一切指标又都正常。
看似一切指标都正常的症状,在我们中医学上称之为“疰夏”。

疰夏,顾名思义,一个和夏季相关联的季节性疾病,它的出现和消失都和季节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夏季一过,等到秋凉,这些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但到第二年夏天一来,一切就像循环播放一样,所有不舒服又都找上你了。如此经年反复,病不算大,对生活和工作影响却不小,让人苦不堪言。
为了告别这一夏季问题困扰,今天我们请来了全医堂·金沙馆中医内/妇/儿科——刘夏曦医生为大家详细讲讲关于疰夏的那些事。

首先,刘医生为我们解释到:热为夏之主气,在南方卑湿之地,夏日里气温和空气湿度都上升,湿热交蒸,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疰,之后随秋季气温下降转凉后病渐自愈。究其病因,往往是暑热夹湿气外侵,湿热氤氲,阻滞气机,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出现脾胃元气和津液的耗损。
而疰夏的发生,不仅与气候和地理环境相关,也与人体的体质有关,譬如:平素里脾胃功能差、体质偏柔弱的老年人、儿童及女性,都是该病的易感人群。
刘医生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根据疰夏的发病特点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见的疰夏证型分为气阴两亏和暑湿困脾两种。而在临床治疗中,多以生脉饮、清暑益气汤、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养阴生津、清暑泄热、燥湿利水类方剂为常用。而在疰夏的治疗过程中,刘医生特地强调:中医注重因时因地因人的辨证施治。例如四川大部分地区所处的盆地底部,夏季炎热且潮湿多雨,用芳香化浊、淡渗利湿治法的机会往往多过益气养阴。但无论运用何方何法,都不应忽略中焦脾胃,健脾为疰夏病症治疗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易感此病的体虚之人而言,脾为后天之本,固本培元是治疗根本;其次,脾气旺则水谷运化正常,厌食纳呆可得改善;再者,脾气健运则人体水液代谢正常,因水液停留体内形成的水肿及肢体困重等症状则随之消失。
另外,夏日因贪凉伤脾而发病者也不在少数,故温中类药物配合健脾药在疰夏一症中的使用也很常见。如明代薛铠在《保婴撮要》一书中所录,“一小儿注夏,食生冷之物,腹中作痛,用人参理中丸而愈”。医者在临床中遇到病人体质各异,需谨慎辨证用药,切不可落于窠臼。
都说“预防大于治疗”,关于普通人如何预防疰夏,刘医生给出了如下建议:
1、有人认为既然疰夏是热出来的毛病,不如就来个热病冷治,管他三七二十一,先给上一堆冰凉降火的食物。冰绿豆汤一碗接一碗,冻西瓜一次吃半个,一段时间下来,症状非但没减,还变得更加严重。其实根据《黄帝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夏季里更需保养好体内的阳气。夏季人体皮肤毛孔扩张,散热较多,体内阳气更多耗散在外,中焦本就虚寒,再一味地贪食生冷,会使阳气进一步受到损伤,变生多种病症。
2、适宜夏季食用的是新鲜清淡且有益于胃肠吸收的食物,素体阳虚者可借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之际,适当服用温补的药食,应禁食馊腐败之物,少食生冷油腻难消化之物。
3、夏季万物生长旺盛,正如内经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要防止疰夏症状的发生,还应该保持合理的起居作息规律。
4、不要成天宅在空调房里,躲着太阳不出门不出汗,避开午间烈日暴晒时段,选择一天中相对凉快的早晚外出锻炼。“动则生阳”,适当运动可以推动气血运行,振奋体内阳气。
5、保持心情的平和愉悦,使腠理皮毛疏通,内外阳气畅通无碍,体质得以增强,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会疰夏了。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饱受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多汗、吃饭不香、睡眠不好、日渐消瘦等疰夏问题困扰,中医内/妇/儿科——刘夏曦医生,于每周二、三、四、五、六上午在金沙馆坐诊,有任何疑问,欢迎到馆咨询。

【中医内/妇/妇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中医主治医师。在校期间跟随多位名医侍诊学习,先后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名家张新渝教授,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四川省名中医呼永河教授。毕业后就职于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相结合,实现身心的整体疗愈。
【擅长治疗】:
1、妇科: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附件炎、阴道炎)、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备孕调理,产后康复。
2、儿科:儿童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小儿厌食、便秘、腹泻。
3、内科:胃溃疡、慢性胃炎,脂肪肝,习惯性便秘及腹泻,感冒咳嗽,头晕,失眠,高脂血症。
4、亚健康体质调理及养生食疗保健。
【坐诊详情】:
成都全医堂(金沙馆)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金阳路51号
(地铁7号线——金沙博物馆站D出口——出站过马路后,向右直行410米)
预约电话:028-69953520
坐诊时间:每周二、三、四、五、六上午
全医堂惠民行动:
每周日全天林莉医生挂号费全免
全医堂慈善施药:
75岁以上,每月最后一周周一
(凭专职医生当日处方,每位限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