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身体的一切营养物质都是通过脾胃来进行化生。甚至在《脾胃论》中有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也足以见得脾胃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养护我们的脾胃,以及解决大家的脾胃问题,就在4月13日(上周三)晚上,小棠也是特地邀请到成都全医堂中医门诊部·双楠馆大内科/消化系统/疑难杂病——周柏汀医生为大家进行线上答疑。
为照顾到很多没进群,也照顾到很多没时间听取课程的朋友,小棠也特地整理出了周医生的直播干货,以及常见的脾胃问题,希望能够在此帮助到大家!
Q1
炎症伴糜烂,不排除有湿热基础,然而又表现出胃凉,反映当前还有寒,要么实寒——寒邪客胃(生冷饮食物或脘腹受凉),或是虚寒——中焦虚寒(寒邪或某些疾病耗伤脾胃阳气)。
对于胃凉,有几种方案:
一、忌口生冷冰冻(包括凉性瓜果、酸奶冷奶、饮料);
二、腹部保暖;泡脚;
三、看诊开方,配合艾灸;
以上三种方案同时进行。平时还可用少量姜、丁香、肉桂、砂仁等开水冲泡代茶饮,血糖不高者可加红糖改善口味。
Q2
“苦为火之味”,所以口苦一般和火热有关。原因也多,常见于:
一、肝胆郁热。肝郁化火,胆热上泛,很容易口苦。
二、脾胃蕴热,也容易口苦。
三、若有心火,也可能口苦。
四、外感之邪传入少阳,引动胆热上泛,也有口苦的可能。
Q3
保养方面要多注意饮食。
首先,三餐时间规律,至少基本规律;荤素搭配恰当,比如三荤七素,倒不绝对;不暴饮暴食,个人体会,早餐中餐八九分饱,晚餐七八分差不多了。
其次,该忌口的要忌口,该少吃的要少吃。比如生冷冰冻、过于辛辣刺激的不吃为好,不好消化、容易胀气的也建议少吃。
还有,平时可适当熬粥喝: 比如米、黑米、小米、麦片、山药等。若苔腻、便不成形可加薏苡仁;便干可加芝麻、核桃。
Q4
这也可算便秘。
便秘主要有几种表现,要么是排便周期延长,排出困难;或者是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再或者是粪质不干燥,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您应属这种。
另外,从分类来讲,常见的有六七种。其中,大便并不干燥而又排出不畅的类型也有几种,比如气秘、冷秘、气虚秘、阳虚秘。具体什么类型,除了排便情况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判断的其它症状以及舌象脉象,比如:
气秘——大便干结或不很干结,容易肠鸣,打嗝放屁多,腹满胀痛甚至躯干两侧也可能胀痛等。
冷秘——腹痛,胀满拒按,胁下痛,手足不温,呃逆、发呕等。
气虚秘——用力排便易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肢倦懒言等。
阳虚秘——小便清,面色白,四肢凉,腹中冷甚至冷痛,腰膝酸冷等。
Q5
口臭原因,常见的有胃热、积食、肺热、牙龈问题等。
如果看了牙没问题,那么排除掉;
如果不是腥臭,也没有咳痰,尤其是脓痰或脓血痰,兼胸痛胸满,咽干口苦而不欲饮水,舌苔黄腻,又排除肺的因素;
如果没有口中酸臭,肚子胀满,打嗝较多,放屁臭秽,不思饮食,大便异常,舌苔厚腻或腐腻,再排除饮食积滞。
那么有可能是胃上有热或湿热,就可清胃或清热化湿,针对性的开方调治。也可以配合用开水冲泡适量黄连、蒲公英、藿香代茶饮,或者试试清胃黄连丸。
Q6
初步认为由于胃肠功能不佳,所以稍受刺激就易出现症状。建议找医生看,并坚持,再配合注意事项,比如不吃生冷冰冻、过于辛辣刺激或油腻,不要凉到肚子等。
Q7
综合看来,您的情况有脾气虚弱、脾阳不足,可能还夹湿。
可予健脾益气,温阳化湿,疏补结合,温化相兼。只要不是大补、纯补,一般上火的概率不会太大。当然,“上火”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就是药物所致,不排除刚好有其它因素引起。
成都全医堂中医门诊部慈善施药:
75岁以上,每月最后一周周一
(凭专职医生当日处方,每位限3剂)